“三次创业”造就诗画乡村
回村30年,三次创业胡凤才一直是造诗村民们的“主心骨”。作为北京市门头沟区妙峰山镇水峪嘴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,画乡挑雪填井网他带领村“两委”,三次创业通过“三次创业”,造诗把这个全区最穷的画乡村庄,变成远近闻名的三次创业富裕村。
想干出一番事业的造诗胡凤才,首先在班子里统一思路。画乡水峪嘴后山有石灰石矿,三次创业挑雪填井网胡凤才和另外两名“两委”成员自掏腰包搞开发,造诗用工资日结的画乡方式发动村民加入。这次创业,三次创业让村集体经济收入从1995年的造诗0元升至2006年的2095万元。
但矿山开采也带来了副作用——河道干涸,画乡芦苇干枯。2007年至2008年,村里果断叫停开采活动。胡凤才把目光投向村里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遗产——京西古道,决定用古道文化资源、山水生态资源、农林“土特产”资源发展二三产。
古道开发缺乏资金,他们一面争取政策扶持、一面集资入股。不仅建起景区,还陆续修建了古道博物馆、村史博物馆、老爷庙等特色景点。2008年,村里办起公司,与北京农学院合作,开发出柿子味的鲜果冰棍、冰淇淋,实现从采矿到旅游观光的产业转型。
2017年开始第三次创业,即在原有产业发展思路上,建设古道农耕文化体验园。同时打造古道人民公社品牌,修建人民公社文化墙、供销社、人民公社大食堂、知青旅社。
“三次创业”,是水峪嘴村党支部不断突破自我的过程,也凝练出“坚定信念、勇于担当、勤奋努力、发展自信”的村风村魂。正是这种村风村魂,让水峪嘴经受住了海河“23·7”流域性特大洪水的考验。
当时,受永定河河水倒灌和山洪、泥石流夹击,全村水电气网全部中断,近九成房屋受损。为保障村民安全,村党支部组织全村先后三次转移,并在集中安置点组建村级大食堂,每天提供两顿餐食,持续62天。
村“两委”反复琢磨,最终决定依托永定河、京西古道,以农文旅融合发展、景村一体诗画乡村和韧性乡村建设为路径,大力发展集观光休闲、沉浸体验、康体度假等于一体的乡村旅游,全面提升京西古道第一村文化品牌。
重建古道博物馆,打造沉浸式古道文化体验基地;提升村集体合作社运营能力,打造永定河生态农耕文化体验园;重建冰淇淋厂,为南锣鼓巷、潭柘寺、妙峰山等开发多种口味文创冰淇淋……曾经的水峪嘴村,因矿业而崛起,因旅游而知名,未来的水峪嘴村,将是一个真正具有乡村特点又融合了众多现代产业的生态田园。
(责任编辑:梁木)
本文地址:http://binzhou.266588.com/html/576b65298771.html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